古语有云:逢人不说人间事,便是人间无事人。眼中无是非,便是自在人。
人世间的诸多烦恼,有时就在说与不说之上。
一个人管住嘴,便能控制自己的人生。
纵观苏轼的一生,恰恰印证了这句话。
01
逢人不夸耀自己的能力。
明朝大思想家吕坤曾言,古今成大事者,无一不是心平气和、沉稳谦逊之人。
他叮嘱世人要牢记“三忌”:“气忌盛,心忌满,才忌露。”
苏轼自小便有“神童”之称,十几岁的时候,已遍览诸子百家,20岁考取进士,为“百年第一”。
年纪轻轻便取得惊人的成就,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。
于是经常出席各种诗文唱和的场合,逢人便彰显自己的才华。
他自诩知识渊博,才智过人,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,可以称得上“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”了。
于是大笔一挥,在经常接待客人的书房门上,写下一副对联:
识遍天下字,
读尽人间书。
一日,一位长者登门拜访。
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,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,不由得微微一笑,然后,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,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。
苏轼打开一看,是一本古书,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,就连里边的字,也有许多不认识。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。
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,便笑着说:“天下那么多书,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,我再去请教别人吧,就不难为你了。”
苏轼听了,顿时如芒在背,羞愧得无地自容。
待把老人送走后,他快步回到书房门口,将那副对联撕得粉碎,然后回到屋中,又重写了一副,贴在书房的门上:
发愤识遍天下字,
立志读尽人间书。
从此以后,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那个骄傲自满的少年,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生谦恭、学无止境的大文豪。
《道德经》中说:“自见者不明;自是者不彰;自伐者无功;自矜者不长。”
眼里只有自己优点的人,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;自以为是的人,就听不进别人的话。
越是厉害的人物,越懂得低调,把世界放大,把自己变小,别太把自己当回事。
只有以永远以学习的心态,不断学习,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02
逢人不议论他人的是非。
苏轼曾经留下这样一首诗:
高山石广金银少,
世上人稠君子稀。
相交不必尽言语,
恐落人间惹是非。
在职场上,苏轼是一个仗义执言的火爆性格,但是在生活中,他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君子秉性。
公元1100年,苏轼结束了自己半生的贬谪生涯,有传闻他将北上入朝为相。
于是,一路受到热情款待,有的是他朋友,有的是慕名而来。
或许有意,或许无意,苏轼一路走来听得最多的就是他的“老朋友”章惇的消息。
因为得罪了新皇帝,这位直接害他在外流浪多年的老友兼政敌,现在走上了他的老路,被贬他乡。
在很多人的眼中,这理应是苏轼“报仇”的好机会。
但是,苏轼始终沉默。
章惇之子因害怕其父曾经对苏轼的迫害甚多,而受苏轼打击报复,特意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,请求他的宽恕。
关于章惇的孰是孰非,苏轼只字不提,只叮嘱他好好照顾年迈的父亲,多备些“家常用药”。
苏轼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,嘱其多多保重自己。
《警世通言》中有一首短诗:
广知世事休开口,
纵是人前只点头。
假若连头也不点,
也无烦恼也无愁。
人或多或少都有爱讲闲话的毛病,不少人热衷于把别人的隐私当做自己的谈资,却忘了祸从口出。
宋代文人卷入党争的非常多,很多人常常背后借私德攻击政敌,唯独苏轼就事论事,从不议论个人的是非。
难怪乎,在朝堂上和苏轼争锋相对,不肯退让的王安石,会在苏轼深陷“乌台诗案”,被人陷害的时候,为他据理力争。
《六祖坛经》有言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”
人生真正的修行,眼睛不会紧盯世间别人的过失,而是看到别人的过错反观自己的言行。
这样的人,即使是非加身,也终会化险为夷。
03
逢人不抱怨生活的委屈。
林语堂在《苏东坡传》的序言中写道:
“我若说,一提到苏东坡,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,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。”
的确,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,横跨了大半个中国。
但是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永远是一个笑口常开的模样。
自笑平生为口忙,老来事业转荒唐。
长江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。
逐客不妨员外置,诗人例作水曹郎。
只惭无补丝毫事,尚费官家压酒囊。
苏轼的官职一贬再贬,从地处偏僻的黄州,一直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。
那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曾经纵横京师的大才子,默默无闻地在田间劳作。
生活上的艰辛暂且不论,心理上的落差也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意志了。
被政敌打压,被朋友陷害,连吃个饭都差点付不起钱......
生活中有太多的委屈不足为外人道,但是他总能自得其乐。
看到地上冒出麦苗,他会欢喜的像个孩子;
没有了玉盘珍馐,一盘“东坡肉”就足以让他大饱口福;
离开了高高在上的庙堂,他可以把整个江湖变成自己的书房......
苏轼晚年被流放到“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炭,夏无寒泉”的南海,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。
然而65岁的东坡老人不仅活着渡海而归,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著作,为他的人生添加了最辉煌的一笔。
最后,连苏轼自己也颇为得意地说道:“问翁大庚岭上住,曾见南迁几个回?”
人间的是是非非,生活的万般委屈,被他一股脑地活成了机缘。
曾国藩说:“牢骚太甚者,其后必多抑塞。盖无故而怨天,则天必不许,无故而尤人,则人必不服,感应之理然也。”
牢骚太重的人,今后的路一定不好走,因为他不会反思自己,不会改进和提升,失败在所难免。
成熟的人,懂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够了。
没有一种生活是不委屈的,你只需认真做好自己,一切自有安排。
人生暮年,有人曾向苏轼请教长寿良方,他笑而不语,提笔写下四句话:
无事以当贵。
早寝以当富。
安步以当车。
晚食以当肉。
人世间的是是非非,都是俗世的见解。
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为是非所累。
就像《菜根谭》中说的那样:
“得趣不在多,盆池拳石间烟霞俱足;会景不在远,蓬窗竹屋下风月自赊。”
眼中无是非,便是自在人。